在电子设备的抗扰度设计中,工程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样机在ESD(静电放电)测试中表现良好,能够顺利通过IEC61000-4-2标准要求,但在雷击或浪涌测试(IEC61000-4-5)时却频频失效。表面上看,两者都是瞬态过电压的考核,但本质上,ESD与雷击/浪涌在能量、波形及作用机理上都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导致“ESD能过,浪涌过不去”的关键原因。

一、两类冲击的能量差异
MDD-ESD属于高电压、低能量事件,IEC61000-4-2规定的静电放电电压最高可达15kV,但其电流脉冲持续时间仅为纳秒到百纳秒级,总能量很小,通常不足以对电源或大功率器件造成损伤。
相比之下,浪涌测试模拟的是电网雷击耦合或开关操作干扰,其波形持续时间在数百微秒甚至毫秒量级,能量密度远高于ESD。一个典型的8/20μs浪涌脉冲电流可达到数十安培甚至上千安培,其热效应和电应力远远超过ESD。简单来说,ESD像“针刺”,而浪涌更像“锤击”,前者测试器件的瞬态响应速度,后者则真正考验其能量承受能力。

二、保护器件工作机理的差别
在ESD防护中,TVS等器件依靠极快的响应速度(皮秒至纳秒级)迅速击穿导通,将高电压钳位到安全范围。由于ESD能量小,TVS只需在瞬间导通即可化解冲击,因此很多低功率小封装的TVS都能胜任。
然而,面对浪涌时,即便TVS同样能导通,但浪涌电流持续时间长,能量巨大,器件需要承受数十甚至上百焦耳的热量。如果设计时仅考虑了ESD能力,而没有选择具备足够浪涌功率等级的器件,就会出现“ESD能过,浪涌烧毁”的现象。

三、测试波形与实际应用场景差异
ESD测试强调电场放电效应,冲击路径往往集中在接口和外壳。而浪涌更多通过电源线、长线缆和系统接地传播,耦合途径更复杂。这意味着在ESD中表现合格的电路,可能在浪涌耦合路径上暴露出新的薄弱环节,导致失效。
此外,ESD测试多为接触或空气放电,而浪涌测试直接在电源或信号线上注入高能量脉冲,两者作用点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四、设计余量不足是关键
不少设计团队在样机阶段只关注ESD,忽视了浪涌防护的必要性。实际产品中,电源输入常常会遭遇雷击浪涌,因此除了低电容高速TVS之外,还需要配合MOV、气体放电管(GDT)、共模电感等器件,形成多级防护结构。如果只采用单一TVS,面对浪涌时往往力不从心。

五、工程启示
正确理解标准差异:ESD和浪涌属于不同测试项目,不能以通过ESD推断浪涌一定没问题。
合理器件匹配:ESD防护器件要选低电容、快速响应型;浪涌防护则要选大功率、高能量承受能力的器件。
多级防护思路:在电源入口使用MOV/GDT吸收大能量,在次级用TVS精确钳位,接口上采用低电容TVS保护高速信号,实现协同防护。
测试验证不可替代:不同干扰源条件差异大,必须在样机阶段分别进行ESD和浪涌测试,不能只依赖单项验证。


“ESD能过但浪涌过不去”并非器件质量问题,而是由于两类冲击在能量、波形和作用机理上的本质区别。设计人员需要充分理解这一区别,合理选择并搭配防护元件,预留足够裕量,才能让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经受得住各种复杂电磁干扰,确保长期可靠运行。——MDD辰达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