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ENG
首 页
关于辰达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技术支持
客户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电子知识
为什么ESD测试能过,但雷击/浪涌过不去?
在电子设备的抗扰度设计中,工程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样机在ESD(静电放电)测试中表现良好,能够顺利通过IEC61000-4-2标准要求,但在雷击或浪涌测试(IEC61000-4-5)时却频频失效。表面上看,两者都是瞬态过电压的考核,但本质上,ESD与雷击/浪涌在能量、波形及作用机理上都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导致“ESD能过,浪涌过不去”的关键原因。
一、两类冲击的能量差异
MDD-ESD
属于高电压、低能量事件,IEC61000-4-2规定的静电放电电压最高可达15kV,但其电流脉冲持续时间仅为纳秒到百纳秒级,总能量很小,通常不足以对电源或大功率器件造成损伤。
相比之下,浪涌测试模拟的是电网雷击耦合或开关操作干扰,其波形持续时间在数百微秒甚至毫秒量级,能量密度远高于ESD。一个典型的8/20μs浪涌脉冲电流可达到数十安培甚至上千安培,其热效应和电应力远远超过ESD。简单来说,ESD像“针刺”,而浪涌更像“锤击”,前者测试器件的瞬态响应速度,后者则真正考验其能量承受能力。
二、保护器件工作机理的差别
在ESD防护中,TVS等器件依靠极快的响应速度(皮秒至纳秒级)迅速击穿导通,将高电压钳位到安全范围。由于ESD能量小,TVS只需在瞬间导通即可化解冲击,因此很多低功率小封装的TVS都能胜任。
然而,面对浪涌时,即便TVS同样能导通,但浪涌电流持续时间长,能量巨大,器件需要承受数十甚至上百焦耳的热量。如果设计时仅考虑了ESD能力,而没有选择具备足够浪涌功率等级的器件,就会出现“ESD能过,浪涌烧毁”的现象。
三、测试波形与实际应用场景差异
ESD测试强调电场放电效应,冲击路径往往集中在接口和外壳。而浪涌更多通过电源线、长线缆和系统接地传播,耦合途径更复杂。这意味着在ESD中表现合格的电路,可能在浪涌耦合路径上暴露出新的薄弱环节,导致失效。
此外,ESD测试多为接触或空气放电,而浪涌测试直接在电源或信号线上注入高能量脉冲,两者作用点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四、设计余量不足是关键
不少设计团队在样机阶段只关注ESD,忽视了浪涌防护的必要性。实际产品中,电源输入常常会遭遇雷击浪涌,因此除了低电容高速TVS之外,还需要配合MOV、气体放电管(GDT)、共模电感等器件,形成多级防护结构。如果只采用单一TVS,面对浪涌时往往力不从心。
五、工程启示
正确理解标准差异:ESD和浪涌属于不同测试项目,不能以通过ESD推断浪涌一定没问题。
合理器件匹配:ESD防护器件要选低电容、快速响应型;浪涌防护则要选大功率、高能量承受能力的器件。
多级防护思路:在电源入口使用MOV/GDT吸收大能量,在次级用TVS精确钳位,接口上采用低电容TVS保护高速信号,实现协同防护。
测试验证不可替代:不同干扰源条件差异大,必须在样机阶段分别进行ESD和浪涌测试,不能只依赖单项验证。
“ESD能过但浪涌过不去”并非器件质量问题,而是由于两类冲击在能量、波形和作用机理上的本质区别。设计人员需要充分理解这一区别,合理选择并搭配防护元件,预留足够裕量,才能让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经受得住各种复杂电磁干扰,确保长期可靠运行。——
MDD辰达半导体
相关产品:
TO-277 SMAF SOD-123FL ABS MBF
整流桥
线性稳压IC
MOS管
三极管
轴向系列新品
肖特基二极管SOD系列
贴片桥
瞬变抑制管轴向式
整流管
整流管
小信号开关管
双向触发管轴向式
二极管
肖特基桥
三极管
贴片系列新品
方桥
瞬变抑制管贴片式
玻璃钝化整流管
快恢复管
小信号肖特基
双向触发管贴片式
快恢复桥
场效应管
静电管ESD
肖特基LOW VF
稳压二极管SOD系列
圆桥
高压整流管
高效率整流管
玻封稳压管
桥堆
TRENCH SKY
小信号开关管SOD系列
扁桥
快恢复管
超快恢复整流管
塑封稳压管
IC
三极管SOT系列
玻璃钝化快恢复管
肖特基管
TVS管
稳压二极管SOT系列
高效率整流管
稳压二极管
场效应管SOT系列
超快恢复整流管
静电管
小信号开关管SOT系列
肖特基管
开关管
稳压管
肖特基二极管SOT系列
稳压电路
高压管
公司总部: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塘路328号鸿荣源北站中心B座13楼
联系电话:0755-82727366/18926067185
版权所有:深圳辰达半导体有限公司
粤ICP备12056215号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展开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