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电子设计中,MDD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引发的元器件击穿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随着芯片封装日益精细,结氧化层更薄,电路更密集,系统对ESD的抗扰能力也相应下降。通过ESD模拟实验,不仅可以验证防护设计的有效性,更能精准追溯元器件失效的根本原因。

一、案例背景
某客户开发一款工业控制板卡,首次送检EMC认证时,在IEC 61000-4-2 ESD测试(接触放电6kV)中,多次出现通信模块异常失效,重启无效。经初步检查,RS485接口IC已出现短路,疑似ESD击穿。
二、模拟实验过程
为再现失效机制,我们搭建了ESD模拟测试环境:
使用标准ESD发生器,进行接触放电测试;
在通信接口上施加±6kV静电;
通过示波器监控IC电源引脚、电信号脚波形响应;
同时,在接口位置布置热成像摄像头进行温升捕捉。
测试结果表明,当ESD冲击施加在接口端子上时,数纳秒内产生尖峰电压高达数千伏,且由于PCB布局较长,ESD电流在接地路径中反复反射,形成共模干扰波,最终导致IC内部结区击穿。
三、根本原因追踪
通过故障芯片的失效分析(FA),显微观察和FIB剖面发现:
芯片内部保护二极管未能及时箝位高压;
芯片金属层局部熔断,表现为热击穿;
PCB板接口走线较长,接地层不连续,存在寄生电感;
外围未添加专用ESD钳位器件,IC首当其冲。
可见,击穿的根本原因是系统级防护薄弱,加之PCB设计未考虑ESD传播路径,致使脉冲能量直接由IC承担。
四、改进建议
器件端口加装TVS二极管,优先选用低电容、响应快的型号;
优化PCB走线,缩短ESD电流路径,保证接地层连续性;
采用金属壳或接地保护罩,隔离静电耦合路径;
前期设计阶段引入系统级ESD仿真工具,提前评估脉冲传播路径。
五、总结
MDDESD模拟实验不仅是验证防护效果的手段,更是识别系统脆弱点的利器。通过可控实验、波形捕捉和失效分析,我们可以直击问题核心,追溯ESD引发击穿的真实路径,从而在设计源头精准防护。对FAE而言,提升客户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正是建立在这些“看不见的电”的深入理解之上。